緣起見與無害行
 

      佛法最簡扼的心要,就是緣起見與無害行。所謂無害行之「害」與「無害」,主要取決於動機。無害行並不只是行為上的無害,由對他人的憐憫而不忍加害,才是真正的無害行。分為兩個層次;第一 由悲憫而不加害於人,由於悲心的增長,最終只成辦對它人有利的事情,這些才是所謂的無害行。第二,二乘中的小乘是依由悲憫不造作有害之行從而成辦自己的解脫;而大乘更讓悲心恆時增長從而成辦利他之事。為了成辦利他事業,而成就其必要的條件-「遍智」。


      因此而說無害行、行無害行有什麼理由?「解脫」及「佛果」都是因緣所生,非無因而生或常因而生,也不是來自於造物主。都是來自於法性上,是能夠成就自果因素的因緣,這是所謂的因果緣起。此外,中觀師對緣起見,還別有一層深義是什麼呢?不論有為或無為的任何法,這一切都是有分而非無分,只要是有分都必須依由因素才能形成自己的本質;沒有不依於成份而有的。如有分依由自己的因素而有,而此因素也要依由有分來安立。例如由長安立短、由短安立長,總之都是依賴而有,沒有任何不依而有的。這是依因素而安立、依因素而有的一類緣起。


      月稱菩薩在解釋著龍樹菩薩的不共意趣時,談到沒任何由境方面而有的,一切都是名言安立的,名言安立而有的緣起,這就是中觀宗所承許的,名言亦無自相的中觀緣起義。沒有任何境上有的,一切都唯名言而安立;因由名言安立,依由名言之緣而起,因此緣起有三種不同的解釋,這就是為什麼要行無害行的原因。心性是光明的,因此垢染是可以盡除的。由此而成辦解脫及佛果,這是對「見諦」的解釋。總之無害行及緣起見才是真正佛法的見諦。


      龍樹菩薩在《中論》的結語,由感念佛恩而說『何者由悲心 斷除一切見』,此偈頌講佛陀的功德。佛陀始由初發心,聚集三大阿僧祗劫的資糧,直至成就無上菩提,可以說佛陀是大悲心的化現。依於大悲之因,而有大轉法輪之果,又是什麼緣由而轉法輪呢?因為有情之苦,無法僅由佛陀的加持而斷除。因此,前面講的因果緣起,當探尋其因素時,我們的苦樂等皆由業而來。業有身所造業、語所造業、意所造業,這些業都來自於動機。「動機」;分別有不調伏的動機所造的業,及調伏的心所造的業。痛苦皆來自於不調伏的動機。而這種讓心不調伏,讓心不寧靜的心稱為煩惱。顛倒的煩惱來自於分別的增益,即與事實不符的增益;非理作意的分別增益,從而產生顛倒的見解並由此造作惡業。


      「業果」;透過對業果的認識,從而想要修習悲心,就是由智慧攝受的悲心。既是智慧所攝持的信心,也是以智慧為助伴的悲心。佛法的修行、實踐中,有內相及外相兩種修法。「內相」修的是悲心、信心等,這些歸納於方便法類,是欲求、希求之欲心所。悲心、信心等這一類,或許屬於不了解境的心。修習「外相」,則是指修無常、無我等的一類,須緣著外相來修,屬於智慧方面的修習。因此有大悲心為因,從而有轉法輪的果。為什麼要轉法輪呢?是為了宣講不顛倒的見解;依循不顛倒的見解,斷除有情心中的顛倒妄見;斷除由顛倒見解引生的業,進而從苦果中得到解脫。因此而說「何者由悲心,斷除一切見」


      佛在初轉法輪講,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此四諦講事實的真相,什麼是事實呢? 我們很自然的都有,離苦得樂的希求。我們本來就有離苦得樂的權利。但是離苦無法單靠著發起願斷一切苦、願離一切苦的願而達成,必須先要了解苦因,從而斷除苦因,由此而得以離苦。同樣快樂無法僅由發願達成,快樂要由自己的努力,想辦法來達成快樂。因此談到苦及苦因,樂及樂因等事實,在這樣的事實之下,我們希求快樂、不希望有苦。而苦樂又是依由因緣,的因果緣起所產生,所以該如何進行取捨呢?就由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談到了四諦的取捨。


      什麼是「知苦」?我們講的苦,要分出苦苦、壞苦及行苦三苦。了解「苦苦」是因苦而希求脫離,這類了解苦苦是苦,旁生也懂得。壞苦指有漏之樂,了解有漏之樂是苦。也有修止觀的外道,有著欲離有漏之樂的想法。如四禪以上的外道,他們捨離樂受而希求捨受,不僅了解到壞苦是苦,而且能暫時地遠離壞苦。但佛教真正所指的苦是謂「行苦」。


      以我執為輪迴的根本。只要還有我的存在、我是主宰,仍未捨棄我主宰的五蘊重擔時,苦都一直存在著。此苦指的是「行苦」,因此要了解行苦,就得打從心眼裡視煩惱為敵。這就必須要了解行苦,若不了解行苦,是很難視煩惱為敵的。正因如此,談到要「知苦」、要「斷集」。由於苦是由苦因引生,所以要了解苦因,從而生起對治,才有辦法斷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