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藏傳佛教密宗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三寶,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智慧分的道,大都要有「所緣」的境,因此可以是量識的。祝願並希求眾生離苦、皈依及信心。這類的心歸諸於欲心、希求心,並不是了解境的心。這些不是量,而是不了解境的心;不了解境的心需要智慧的助伴。由思惟空性、無常,而生起對法的信心,或由了解滅諦、道諦而生起信心。當對滅諦、道諦產生信心時,即是帶著智慧的信心。同樣悲心的行相,是希求遠離一切苦。由我離一切苦的這種勝解、希求或心力也要有智慧做伴,先認識「苦是可斷」的。苦也是透過因緣所生,所以能夠剷除。它有佷強能夠遣除的對治品,經過智慧如此地觀察,從而產生希求他人離苦的心,就是有智慧助伴的悲心。總之,方便法的生起,需要智慧的推動,方便品本身大概是不了解境的認知,比如「菩提心」可以說是一種不了解境的認知。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尚未傳入西藏前,苯教已經存在。雖不知當時是否如後來這般的廣傳,總之是具有藏族文化的特色及傳統。當時就有醫術,好像也有藏人自己的醫術,都是來自苯教典籍的記載。說是祖先的法脈也好,或說是文化的傳承也可以,總之是保有傳統的。在七、八世紀時,佛法漸漸的傳入了西藏。由於藏人本身就有極好的慧根,當時就有傲人的發展。這個情況很明顯,藉由蒐集藏人翻譯的佛典來看,再對照印度智者撰寫的論著,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常分二:相續上的無常,指粗分無常。例如死亡;死亡無常,是一種粗分的無常,講的是相續滅亡的無常。細分無常指剎、剎那生滅的無常。首先要思惟粗分無常;反面是執常的心,認為自己的人生很長久,執持這樣的想法,所以只為今生奮鬥,竭盡所能地周旋於此,當有天死亡忽然降臨時,即惶恐不已地呆楞在那兒。認識粗分無常後,執無常為常的想法會滅弱。修相續無常即是修死亡的無常觀苦為樂之苦,主要指「行苦」。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此佛陀初轉法輪時,從因果緣起開始,講了苦諦、集諦、道諦及滅諦等四諦法輪。其中滅除苦諦的滅諦是我們希求的目標,我們不需要苦,需要的是快樂!當然不希望苦是存在的。既然不希望受苦,就要仔細且徹底的認識「苦」。佛陀以此大事因緣宣講苦諦說「苦聖諦」。講聖諦的道理是因為,如果目標僅是為了療癒病苦,就不需要講聖諦。在眾多的苦中,以病苦為例。當我們的身體疼痛難當時,呻吟哀號。這種疼痛的症狀,肇因於身體的不協調。其源是因為體內的病毒,引起四大的不調,所以生病了。佛陀講「應知苦,此是苦聖諦」,陳述了所要了解的,不只是病痛般膚淺的苦,重要的是要能夠了解苦的根源。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見與無害行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的內涵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著名的藏文佛學百科全書《甘珠爾》和《丹珠爾》(也稱「大藏經」),在公元8世紀已翻譯整理成三大目錄的基礎上,公元1312年以後,逐步編纂而成。最後形成有納唐、漢地、德格、拉薩、卓尼、麗江、日本、不丹等著名版本。各種版本由於字跡大小及版幅面積的不同而部數也不一致。但一般來講,《甘珠爾》為104函或108函之間,《丹珠爾》為213函至216函之間。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