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常分二:相續上的無常,指粗分無常。例如死亡;死亡無常,是一種粗分的無常,講的是相續滅亡的無常。細分無常指剎、剎那生滅的無常。首先要思惟粗分無常;反面是執常的心,認為自己的人生很長久,執持這樣的想法,所以只為今生奮鬥,竭盡所能地周旋於此,當有天死亡忽然降臨時,即惶恐不已地呆楞在那兒。認識粗分無常後,執無常為常的想法會滅弱。修相續無常即是修死亡的無常觀苦為樂之苦,主要指「行苦」。


      談「行苦」是要思惟細分的無常。何謂細分無常呢?何為剎那、剎那生滅的無常?內外任何法,沒有一剎那間的安住,變化在剎那間生滅,其壞滅亦非生、住而滅。「生」即是「滅性」,生的當下就已滅亡;「粗分無常」的「生」意指「成就」,「滅」指「破滅」,兩者不同。「細分無常」的「生」,其實就是滅的本質,生的當下就會壞滅,生、滅兩者同時,這種生的滅亡性,生起當下即是滅亡。並不觀待後起的滅因,「能生因」即是其壞滅之因。「生」本身具有壞滅之性,能生自己的因,正是造成自己的壞滅,這就是細分無常,是佛教的不共法。由此思惟任何有為都由因緣主宰,依賴因緣的主宰。我執的產生,來自於蘊體的顯現。我的安立處,此指近取蘊,是由業及煩惱主宰。是由無明所主宰,思惟此蘊是無常,思惟細微無常時,是思惟由因主宰。由無明之因主宰,是由欲貪,根源於無明的主宰而來。思惟這些就能想通蘊體是苦,任何由因主宰的都是苦。為了滅除執苦為樂,了解苦即苦,從而修行苦性。


      分為兩個層次:觀自身為不淨、觀常執(生滅)為無常,觀欲樂為苦,於己身思惟時,能成辦出離心、成辦解脫。移轉於眾生身上思惟時,於他思惟時會生起悲心。為求自利、為成辦解脫,而於己身思惟。當生起希求解脫之心時,即生起了出離心,想成辦解脫的心就是出離心。移轉此心於他人上,緣盡虛空邊際的一切有情,是苦性、無常性、是粗無常性。往他人身上思惟,由此就會生起悲憫的心,會想到是苦主宰、煩惱主宰的,緣此就能生起悲心,會生起希求脫離此苦的心。


      主張「無我」的大概只有佛教。那麼什麼是「我」呢?佛教講除了依蘊安立的我之外,並沒有自在的我。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相信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皆空、涅槃寂靜」。因此見解上若不相信無我,反而講似有似無的不可言說,此類含糊猶疑的,不能說是清淨的見解。佛教講無我的理由是什麼呢?正是緣起。


      「緣起」是不可思議的,宗教存在世上,或許有3、4千年之久。其中令人驚喜讚嘆的,即是佛教的緣起見。佛陀宣講緣起見,整體而言,緣起講的是沒有造物主的存在。凡我們親眼目睹的身體,或外在的山水、房屋、樹木、花草,這些都由因緣變化而起。再繼續思惟的話,以嚴謹的態度來觀察一朵花,昨天與今天有所變化,不論它的形、顏色、色澤、乃至大小都起了變化。或許只比昨天舊了點,但這就是變化。是由不可見的細微剎那滅構成,若沒有剎那的壞滅,持續的剎那變化,就不可能看到比較大的變化。這種剎那、剎那間的變化(剎那滅),正是佛教的主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