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精神疾病

 

一、前 

    身體與心靈是一體兩面,但是心靈的健康相對地比較抽象而容易被忽視。在昔日經濟未發展的時代,人們整天忙碌,根本無暇注意心靈是否富足?今日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各項物資十分充裕,人們開始懂得注重與追求心靈的富足健康。

 

二、常見的精神疾病症狀

    平日多認識精神疾病的常見症狀,將可避免罹病而仍不自知。

    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1)情感方面:憂鬱、煩躁、焦慮不安、緊張、過度興奮、易怒、自我膨脹、情緒高亢等。(2)思考方面:強迫性思考、被害妄想、被控制妄想、、疑心、沒有安全感、思考中斷、邏輯推理障礙等。(3)知覺方面:幻聽、幻視、嗅或觸幻覺、其他錯覺與幻覺。(4)行為方面:自言自語、激動、攻擊暴力、退縮、自閉、懶散、自傷、自殺、強迫行為等。(5)認知功能: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障礙、記憶力障礙、學習能力下降等。(6)身體症狀:失眠、頭痛、耳鳴、虛弱、胸口不適、呼吸不暢、腸胃失調、泌尿生殖器官症狀等。因為臨床診斷不同,患者實際呈現的精神症狀也不同。

三、現代精神醫學的觀點

    生理的因素: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引發腦部功能失調。其失調的原因源自於突變或遺傳的染色體基因異常。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產生的精神症狀也不相同,例如:精神分裂病與多巴胺(Dopamin)的失調有關,憂鬱症則和五色氫胺(Serotonin)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失調有關。

    心理的因素:人的個性會影響情緒與精神狀態,天生樂觀的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緊張悲觀型的人,卻是一點小事就雞飛狗跳。但是幾乎是每個人都有鑽牛角尖想不開的時候,「心結」的特徵之一是「剪不斷,理還亂」,不能奢望三言兩語就可「驚醒夢中人」。

    社會因素:來自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人際關係的種種壓力,在在逼得人喘不過氣來,焦慮失眠是現代人的家常便飯。青少年的課業壓力、認同障礙與行為問題,成年人的工作、休閒、感情、家庭與婚姻生活負擔,中年人的更年期調適,老年人的落寞與安養問題,幾乎人生每一階段都有壓力。  

 

治療           

    精神症狀本身是非特異性的,患有某些精神症狀並不等於罹患該精神疾病,況且人的精神狀態本身具有多變的面貌,精神障礙的原因是多重的,所以,如果懷疑自己或是周遭的親友可能疑似精神障礙,應盡快就近接受精神專科醫師的診療,切莫諱疾忌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徒然延誤病情。

    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必須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仔細評估,確定診斷之後,才能真正對症下葯,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失眠就喝酒或服用安眠藥,只求解決一時的痛苦,而不願接受適當的精神醫療。大多數的精神疾病,若能及早就醫,接受適當的肌體治療(包括藥物治療),並視實際需要合併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婚姻與家族治療等,通常都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如何幫助精神病患者                        

    在重型精神病患者方面:發現症狀時盡速尋求協助,

例如精神分裂病病情活躍期或躁鬱症的躁期都必須以藥物

甚至住院治療才能效果好、恢復快、有益於復健,此時非勸

說、安慰就可解決問題。在治療上由於病因、病程非常複雜,長期更需病患本人及

非協助者的了解與耐心。

    在輕型精神病患者方面:常常有更多的心理、社會因素在影響,例如臨床上有些恐慌症的個案,可能在治療數個月之後才能坦然敘述所面對的心理及社會環境之壓力。有些人因生病的時間過久,可能發展出更複雜的其他問題,如鎮靜、安眠藥物的上癮,工作受影響,家庭成員關係緊張,對醫療的依賴等次發的疾病行為。較慢性的病患,則最好能有固定的醫療機構及治療者,支持病患也支持家屬能對疾病有共識。另外更應評估相關致病、維持及惡化疾病的因素,和其他可能的治療方式(如心理治療、家族治療)等,以有更好的協助。   

  

品質優先、視病猶親、突破創新

新世紀、新願景、新希望、新中榮

 精神科醫師專家檢視

 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部編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