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心身症
一、 心身症的定義
當面臨心理衡突或挫折時,心理壓力會造成神經傳導物質的改變,亦會影響各項免疫功能。臨床常見症狀,如頭痛、心悸、腹脹、腹瀉、肌肉酸痛等。
另外,許多疾病的誘發、惡化或再發也與心理壓力的密切關係,如:氣喘、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神經性皮膚炎、風濕性關節炎等,這些病症都是「心」影響「身」的常見例子。
二、心身症的症狀
心身症相當廣泛且多樣化,可能表現於各個不同的生理系統,將常見的心身症列舉如下:
心臟循環系統:冠狀動脈疾病如心絞痛,心肌缺氧,心律不整等。
呼吸系統:過度換氣症候群和氣喘。
消化系統:嘔吐,消化性潰瘍,肥胖,神經性厭食症等。
免疫系統:各種型式的過敏反應,以及自體免疫疾病等。
皮膚疾病:牛皮癬、多汗症、蕁麻疹等。
分泌系統: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關節炎。
慢性疼痛:偏頭痛、慢性腰酸背痛。
三、心身症的生物學原因
1.生理方面:動物在面臨環境刺激時,生物胺包括副腎上腺素及多巴胺,使人引發警醒、興奮;另一種生物胺「血清素」則引發保守退縮反應。自律神經不平衡是常見的心身症之生物因素。
2.內分泌方面:研究發現可體松、腎上腺素、甲狀腺素會因外界壓力制激而發生變化,破壞內分泌系統之動態平衡而導致心身症狀之發生。
3.免疫學方面:抗體的形成與淋巴球之活性。心理社會壓力會減低免疫力而增加細菌及濾過性病毒感染率。
四、心身症的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潛意識的心理衝突,及心理社會壓力(即環境因素)三者之間相互運作,引起情緒和生理的失衡,導致心身症的產生。 A型性格,被認為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及死亡率有關。其行為特徵包括好勝、富攻擊性、性急、工作狂,凡事都做好計劃,容易否認身體的疲倦和疾病。
五、心身症的心理動因
各種生活事件,如入學、就業、結婚、搬家、親友死亡等。個體之因應能力、支持系統之強弱、對壓力之感受、認知與情緒反應等。來決定心理社會壓力的影響。當外在的壓力持續時,身體會導致崩潰。
六、心身症的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基本作用是對生理不正常現象的矯正,除了以藥物直接改善生物組織器官或系統的障礙外,個人心理、社會面對藥物療效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七、心身症的心理治療
透過配合治療者與病人間支持性的關係,用在心身症的心理治療多屬支持性心理治療,病患明白了解依賴、憤怒和挫折的心理衝突,加強自己防禦機轉的運用,以增加自我強度,對於不適應的行為,則學習應付技巧。
八、病患與家屬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病患方面:
1、依醫囑按時服藥,門診追蹤,不自行減藥、停藥。
2、找出令你煩惱的原因:「壓力日記」。改變你能夠控制的事物:「問題解決」模式。如果改變不了週遭的情況,那就改變自己的想法。
3、藉由練習深呼吸、肌肉放鬆技巧漸進式肌肉放鬆、自我暗示放鬆、自律訓練、腹式呼吸、靜坐/打坐,改善焦慮情緒安排適當活動轉移注意力。
4、學習壓力因應技巧,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5、維持良好人際關係,遇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能主動尋求可利用的資源協助。
6、運動:運動是沮喪的天然良藥,要有休閒嗜好。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左右。
7、抗壓飲食原則:
一、 定時定量:儘量避免酒精、煙草及各類改變情緒的藥物。飲食儘量以七分飽,清淡而有營養為原則。選擇吃一些醣類食物,如麵包、蘇打餅乾、熱牛奶等,但應適量。
二、 增強抗壓的食物:
維生素B群:降低疲勞倦怠感,迅速恢復體力。鈣、鎂:幫助穩定情緒。
蛋白質:產生能量以應付所需消耗之腦力與體力。卵磷脂:具有增進腦部細胞的功能。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A、C、E和β胡蘿蔔素。纖維素:可以幫助排便的通暢。
*家屬方面:
1、家屬必須學習分辨一些代表病患有問題的訊息。
2、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必須修正您對病患的期待。因為壓力或任何改變都會使得身心症狀惡化。
3、您要依據病患的能力來評量進步的程度,不要與其他身心症的病患比較。
4、要重視病患「小小的進步」。重視加以鼓勵,如此逐步增加病患的自尊與信心,來克服心身症狀。
5、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統。避免批評病患,接納病患。
6、保持正常的居家生活作息。盡量不要讓身心症狀影響家庭功能。
7、鼓勵病患規則服藥。確定他有無規則去門診拿藥,有無藥物副作用,吃藥效果如何等。
8、家屬擁有一些自己(與病患分開)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如此家人可以擁有一個實際的日常生活面,以免精力耗盡也比較健康。
品質優先、視病猶親、突破創新
新世紀、新願景、新希望、新中榮
經精神科醫師專家檢視
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部編印